8.愛情的喜悅 (修改)

ee1113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7.平安夜 (修改)

ee1113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要知「行者」和「信者」是有差別的要知「行者」和「信者」是有差別的 要知「行者」和「信者」是有差別的,“行者”中已經包含了信,沒有“信”做基礎,何來“行”的原動力?但“信者”光只是信而已,或大略知道妙法不錯,聽說唱題很好,卻不肯付出菩薩般的行動力,因為自我設限(種種顧慮造成仍在小我中打轉)或貢高我慢的心(我執、主觀很強),所以跨不出實踐的步伐,自然也看不到自己的盲點,因此就體會不到功德滿滿、所願滿足那種歡喜的滋味了。 佛法是道理,我們付出了多少信力、行力就能呼喚出多少佛力、法力。有時候我們看別人,好像輕輕鬆鬆就有求必應,我們怎麼費了好大力氣,卻看不到我們所求的東西? 其實問題出在哪裡?在自己!御書有云:「遂乎不遂但依信心,全非日蓮之咎。水清則映月,風吹則樹搖。人之心如水,信弱如濁水,信純如清水。」我想起多年前,前輩曾經說過:每個人都覺得自己的擔子很重,別人的好像比較輕,這是錯覺,其實都是一樣重。想要如何減輕,或超越煩惱,就在我們如何“看待”這個“擔子”了,要坦然面對並拿出勇氣迎戰?還是以軟弱逃避的心,麻痺自己繼續沉淪,然後美其名為忍耐?這個結果是完全不同的喔! 挑戰的勇氣是來自於「希望」,「希望」能使弱者強,敗者勝,小者大,狹者寬,苦者悅。 在精神世界裡,希望好像是一盞燈,有希望就有光明,就有路可走,就能接受各種挫敗的挑戰。希望就是一種意義,心懷希望表示自己能主動負責,願意去解決困難,而不是等待問題的消失或不勞而獲。 為希望而前進的人是帶勁的,是快樂的,是積極而有創意的。同樣是在生活中前進,究竟選擇何種態度?我想會選擇有希望、有責任感和使命感的態度,因為那使我們的精神生活得到肯定,使我們活得振作而有意義。 學會一直在“精神復興”這一區塊作努力,就是深知ㄧ念來自於“心”的作用。「心」是「正中」的意思,是中心的「心」。自己的心中有什麼絕不動搖的根本信念?這是最重要的關鍵。如果心中有正確的信仰,就一定能獲得光榮與勝利的人生。 心雖看不見,但心的力量無限,不論處於什麼樣的煩惱、逆境,如果心總是脈動著挑戰的氣概,那麼心就擁有“幸福”的鑰匙。 首要我們要把自己的心門打開,不但要隨時保持彈性和空間,接受學習教導,更要誠懇、柔軟、無所求的去照顧關懷他人。信心不是跟別人比,是跟自己比。今天的自己一定要比昨天的自己長進一些。明日亦如是!還有要珍惜、把握每一次能夠成長的機會,學會活動是學會員學習的“權利”,不是“義務” 能夠幫助別人成為菩薩的人,才是真正的菩薩呀!我們在學會中勤於信行學,就是在為自己能成為一個菩薩作準備呀!這一念,這一個簡單的行動,就已儲備了無量的功德。 .msgcontent .wsharing ul li { text-indent: 0; } 分享 Facebook Plurk YAHOO! .

ee1113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取決於「第一天」(池田先生閱讀摘要)取決於「第一天」松下 幸之助 先生曾向新出發的青年說了以下的話。我也曾和松下氏進行多次會談,並出版了對談集。上班的第一天,回家時向家人如何報告呢?例如唉聲嘆氣地說:「是個沒什麼了不起的地方」、「大失所望」,還是高興地說:「是比預期中更好的地方」、「真高興能夠被錄取」。這一點會令將來產生天壤之別。當然應是後者。然而,那並非一味地肯定現狀。現實本來就不可能一開始便事事稱心如意。但是,由於精神抖擻地說:「是間好公司!」、「相信會是有成就感的工作!」、「會拼命努力!」,這些話自然會成為自己的決意,心中會朝著「要實際地令情況好轉」這個積極的方向奮鬥。而且,如此堅定地說的話,家人和四周的人都會感到安心、心情愉快。能夠這樣顧及關照自己的人們,以熱誠待人者,一定會成為組織中「肩負重任的人」、「不可缺少的人」。這是在企業裡多年來閱人無數的松下氏所下的結論。微妙的一念之差縱使內心感到「期待落空」,仍積極的對自己、人們說:「是個了不起的地方」、「我的公司是有無限價值的地方」……通過這樣的自我期許,自己的一念會產生改變。「一念」改變的話,一切便會開始朝著那個方向運轉。下決心說:「好!」的瞬間,全部精神會一下子朝著那個方向。若是心裡想:「不行了!」,在那一瞬間,全部神精便會萎縮,真的朝向不行的方向去。希望各位能明白這「微妙的一念產生的變化」。隨著心的狀態、心之所向,自己和環境都會大大的改變。完整地說明這實相的,就是佛法的「一念三千」法理。憑著堅強一念的力量,會令自己、周圍、和國土全部都扭轉過來。擁有這樣「武器」和「秘術」的就是各位,沒有任何東西能比得上這寶物。變革勢必伴隨著辛勞。可是,在青年時代,吃苦是理所當然的事。不吃苦的話,就不能成為奧運選手、不能成為名棒球員。同樣地,不吃苦就不能創造價值。此外,未吃過苦的人當上司的話,下屬就很可憐。 松下 先生也感慨地說:「 池田 先生,年輕時的辛勞,即使花錢也非買來不可」。戶 田 先生、 牧口 先生也是有同樣的結論。相信一流人物都是如此。青年時代要自告奮勇吃苦,徹底接受鍛鍊。這些全部都是為了自己。 .msgcontent .wsharing ul li { text-indent: 0; } 分享 Facebook Plurk YAHOO! .

ee1113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創價學會的人才之眼創價學會的人才之眼閱讀了 池田 先生所教示的:大家皆「人才」、今天亦「躍進」。於此深深痛感,人生想要以躍進的方式突破自己,自己一定要是人才,不然一定會跌倒。是人才才能大步躍進,我認為他必須具備:1、要有深遠的未來觀。(躍進才不會變成盲動、衝動)(所謂 的暴衝)2、要有對未來充滿希望、期待(一個沒有未來憧憬的人,是不可能成為人才。)3、要有探索未來冒險的精神。(即是樂觀進取,這樣的人就算處在困境也是會以快樂享受的心境面對)(通達智慧的重要途徑)4、對於地涌同志要樂於分享、樂於共戰。5、對於民眾要樂於接納、樂於融合。真正能改變世界的躍進,絕不是一個人的躍進,而是一大群人手牽手、心連心一齊躍進,這會驚天也會動地。這即是如佛所期待的「地涌之義」。創價學會正是要這樣連結全世界的「人才」,一齊突破、跨越人類眼前的極限,達到真正屬於「人」的幸福美麗世界。如 池田 先生進一步的教示:「如初春的太陽能讓凍結的原野蘇生般,創價人本主義的大光,照耀了人類的心靈,讓人才的花朵在世界各地盛開。」是了,創價人本主義正是「人類心靈的大地」,如日蓮大聖人的教導:「見妙法蓮華經,寶塔即一切眾生,一切眾生即南無妙法蓮華經之全體也。」能撥開人類自身無明的執著,清晰的看清「南無妙法蓮華經」這大生命,那虛空會中聳立偉大莊嚴的寶塔即是無盡眾生生命的展現,每一個生命即是一座莊嚴令人敬仰的多寶塔;而這樣無盡的眾生,即是南無妙法蓮華經。能如此的凝視,這即是創價學會的人才之眼。如此即能如池田 先生所期待:「人人都是擁有使命的人才,參與廣宣流布此聖業的每一個人,將成為至尊的生命寶塔。」池田先生令人感動的激勵:這一年要譜寫 / 通達幾百年的 / 偉大燦爛修行史。  .msgcontent .wsharing ul li { text-indent: 0; } 分享 Facebook Plurk YAHOO! .

ee1113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觀心本尊抄概略綱要觀心本尊抄概略綱要(學習記錄) 寫於文永十年(1273年) 四月二十五日 在佐渡。文永九年一月十六日,於塚原論破諸宗僧?;同年 四月三日 ,由三昧堂移往一谷 文永十年六月,因道觀等之申訴,宣時暗中下令,禁止供養大聖人 撰著的地點是佐渡的一谷 給予富木常忍的書信 正式題號:如來滅後五五百歲始觀心本尊抄 明示出日蓮大聖人圖顯的曼荼羅御本尊才是末法的『法本尊』,所以被視為『開顯法本尊』的著作 弘安二年(1279年) 十月十二日 圖顯大御本尊 『觀心』是指『觀我己心,見十法界』 說出受持御本尊是末法成佛修行的『受持即觀心』的法理 在教行證之中,被視為『行』之著作三大秘法本門本尊——人本尊(開目抄)、法本尊(觀心本尊抄) 本門戒壇——事之戒壇、義之戒壇 本門題目——信的題目、行的題目五重三段為判釋一切經,闡明究竟的法體是在《法華經》壽量品的文底 將一切經分為五重,配屬序分、正宗分、流通分三段 序分─序論 正宗分─本論 流通分─基於使已說諸經的趣旨得以流通之意而作的說示 五重三段序分正宗分流通分第一重一代一經三段華嚴、阿含、方等、般若等的法華以前諸經無量義經、法華經、觀普賢菩薩行法經十卷涅槃經第二重法華一經十卷三段無量義經、序品方便品至分別功德品半品(至十九行偈止)的十五品半分別功德品(『現在四信』起)與以後十一品及觀普賢菩薩行法經第三重?門熟益三段無量義經、序品方便品至人記品止的八品法師品至安樂行品止的五品第四重本門脫益三段涌出品半品(至『汝等自當,因是得聞』止)涌出品後半品(自『爾時釋迦牟尼佛,告彌勒菩薩』起)與壽量品及分別功德品半品(十九行偈止)的一品二半分別功德品後半品(『現在四信』起)與之後十一品及觀普賢菩薩行法經第五重文底下種三段十方三世諸佛的微塵諸經體外之邊內證的壽量品(內證之一品二半)三大?法的南無妙法蓮華經及十方三世諸佛的微塵諸經體內之邊 四義時:指佛出世之時 應:指佛應眾生機根而現身說法的行為 機:眾生的機根 法:佛所宣說的法題號具有四義 ─ 時、應、機、法如來滅後五五百歲上行出世之時上行始弘觀心末法眾生之觀心本尊人即法之本尊 此時地涌菩薩,始出於世,但以妙法蓮華經五字,令幼稚服之(Pg 271)佛起大慈悲,為不識一念三千者,裹此珠於五字之內,懸於末代幼稚之頸(Pg 273)此時末代地涌菩薩,始出於世佛起大慈悲幼稚(本未有善)幼稚(本未有善)但以妙法蓮華經五字裹此珠於五字之內觀心本尊抄 四大部份第一、明示一念三千的出處,首先正確指陳《摩訶止觀》第五卷上、一念三千的出處,接著明示一念三涵蓋有情與非情。第二、明示觀心的本尊,首先?述有關觀心的意義,闡明觀心是指眾生的觀心,於末法唯有信受本門本尊、唱奉南無妙法蓮華經,才是受持即觀心之義。第三、明示末法所建立的本尊,闡論五重三段的教相,破折釋尊的教相、壽量文上脫益的本尊,顯示壽量文底下種的本尊,總結末法觀心的本尊。第四、明示久遠元初自受用身的本佛、日蓮大聖人發大慈悲,圖顯南無妙法蓮華經的大御本尊,讓末法一切眾生信受。 .msgcontent .wsharing ul li { text-indent: 0; } 分享 Facebook Plurk YAHOO! .

ee1113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甘露之淚乎甘露之淚乎 「第五卷經文,絲毫不爽,是以淚浮雙眼,喜盈一身。」(P1465)這是大聖人非常深刻的一句話。大聖人於佐渡時曾說:「此淚不關世間之事,但祇為法華經故,或亦可稱甘露之淚乎!」﹝諸法實相抄1431頁﹞ 這正是大聖人慈悲的心境,依據法華經明示弘經的預言,明知必然會承受種種的苦難,然而為了當時悲慘的眾生,卻是毅然而然的擔負起弘教使命。 大聖人這淚,正是因為他自己本身實際於現實生活中弘教,明確的如佛所說的,承受了種種的大難,這些難雖是苦在自己的肉體,卻是「狂喜」在他的心中,因為於現實生活一切加諸於他身上的苦難,全是在印證法華經佛語的真實性,因此眼前無數處於悲慘不幸的眾生,終於可以根本性的得救了。 「法華經」說的是真的!既然成就佛界之前種種的現證都出現了,當然如法華經所說:「若有聞法者。無一不成佛」一切眾生,依法華經都能完全得救。大聖人是為此而淚流滿面,喜盈一身。 「甘露」具有洗淨生命一切污濁、煩惱得大幸福的利益,日蓮大聖人以貫徹慈悲行之法喜的甘霖之淚,遍灑苦難的娑婆世界(現實的世界),期以令眾生能因妙法的大利益離苦得樂。 在現今的我們如能切身的去,感受到日蓮大聖人的淚、日蓮大聖人的喜,必然也能興起大信力去挑戰自身一切的業苦,成就如大聖人對眾生所期待的清淨佛界。 .msgcontent .wsharing ul li { text-indent: 0; } 分享 Facebook Plurk YAHOO! .

ee1113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父母的工作是殺雞的,我們要如何回向這些雞呢?父母的工作是殺雞的,我們要如何回向這些雞呢? 回覆 這世間唯一無奈的就是生物的生存須要以「生命換生命」,就算標榜吃素的人,他們的生存也是在吃「生命」。生命在佛教眼中其實是平等尊貴,就算是一草一木其生命中也是具有偉大的「佛界」。 又,這世間唯一能主宰自我的就是「人」,也就是人具有能讓自己往好或往壞的作為,這是宇宙法則對人的慈悲。 而其餘的生物卻無奈的必須為宿命擺弄,過著被命運安排而一生無法轉變的生活。所以,人處在這世間食物鏈的最高層,當這些生物成為了我們的食物,支持我們的生存,此刻該做的是就是「感恩」,並立下誓願,以無量善行分享這些犧牲生命,來支持我們生存的生物,讓他們生命中能添一份福報,來世能投生到一個好的地方。 我們每日勤行觀念文的最後一座祈願「世界和平、一切眾生幸福」,即包含了對一切犧牲生命支持我們生命生物的回向。更重要的是我們以廣宣流布妙法蓮華經這樣偉大的菩薩行,將這樣的功德回向分享因工作關係「殺的雞」,及成為我們食物的生物。所以,一定要珍惜食物不可浪費,如此就是一個偉大的持戒者。功德也是會很大的喔。 .msgcontent .wsharing ul li { text-indent: 0; } 分享 Facebook Plurk YAHOO! .

ee1113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微妙的一念之差(池田先生指導閱讀摘要)微妙的一念之差 縱使內心感到「期待落空」,仍積極的對自己、人們說:「是個了不起的地方」、「我的公司是有無限價值的地方」……通過這樣的自我期許,自己的一念會產生改變。「一念」改變的話,一切便會開始朝著那個方向運轉。 下決心說:「好!」的瞬間,全部精神會一下子朝著那個方向。若是心裡想:「不行了!」,在那一瞬間,全部神精便會萎縮,真的朝向不行的方向去。希望各位能明白這「微妙的一念產生的變化」。 隨著心的狀態、心之所向,自己和環境都會大大的改變。完整地說明這實相的,就是佛法的「一念三千」法理。 憑著堅強一念的力量,會令自己、周圍、和國土全部都扭轉過來。擁有這樣「武器」和「秘術」的就是各位,沒有任何東西能比得上這寶物。 變革勢必伴隨著辛勞。可是,在青年時代,吃苦是理所當然的事。不吃苦的話,就下能成為奧運選手、不能成為名棒球員。同樣地,不吃苦就不能創造價值。 此外,未吃過苦的人當上司的話,下屬就很可憐。 松下 先生也感慨地說:「 池田 先生,年輕時的辛勞,即使花錢也非買來不可」。戶 田 先生、 牧口 先生也是有同樣的結論。相信一流人物都是如此。 青年時代要自告奮勇吃苦,徹底接受鍛鍊。這些全部都是為了 .msgcontent .wsharing ul li { text-indent: 0; } 分享 Facebook Plurk YAHOO! .

ee1113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盲龜浮木的譬喻盲龜浮木的譬喻 在大海一個非常深非常深的地方,有一隻叫做龜的大魚,它沒有手和腳也沒有魚鰭,這隻沈在海底可憐的大龜,腹部是熱的像燒紅的鐵塊,而牠的背部卻是冷的像一座大雪山。面對這種極熱又極冷的折磨,這隻可憐的大龜日夜所思的一個願望就是,如何能同時的讓牠的腹部能冷卻下來,背部能獲得溫暖。在這世間只有一樣東西,能解決這隻可憐的大龜的痛苦,就叫做「赤栴檀木」,這「赤栴檀木」有聖木之稱,就如人世間中的聖人。只有這種栴檀木,能解決這隻大龜的苦惱。因此這隻在深海中的大龜非常渴望能遇到這樣的木頭,期待的能爬上這栴檀木,將熾熱的腹部放在栴檀木的孔穴中得到冷卻,背部又能享受太陽的熱度,來解決牠背部酷寒的痛苦。然而在現實面上想要遇到栴檀木卻是很困難的,因為龜雖大和遼闊的大海相比卻是非常渺小,而且這隻龜千年才能浮出海面一次,不僅如此海面的浮木也不多,加上浮木大多不是栴檀木,就算遇到了栴檀木,也要這塊栴檀木上的洞穴,剛剛好能和這龜的腹部一樣大小,那真是困難。木穴過大龜身就會陷入其中牠的背就照不到太陽,又如果木穴太小,龜的腹部無法置入,一遇到波浪就會翻到大海中。就算是非常不可思議,被這隻龜發現一個,完全能符合這牠想要的栴檀木漂浮在海上,無奈這隻龜卻是只有一隻眼睛,牠想要的這塊栴檀木,往西漂流時,這隻一眼龜卻是將它看成是往東,一眼龜就往東尋去,因此牠想要的栴檀木,就越來越離牠遠去,最後只能眼睜睜的,看著這個栴檀木越離越遠。就這樣的一千年又一千年,不斷的重複這樣「期望落空、重回不幸」的人生。 參考原文大海之中八萬由旬之底有名龜之大魚,無手足,無鰭,腹熱如燒赤鐵,背甲之冷雪山,此魚晝夜朝暮所望,時時刻刻念魚口中者,願使其腹冷而背甲得暖。有名赤栴檀之木,稱聖木,如人中聖人,一切餘木為凡木如愚人。此栴檀木是能使此魚腹冷之木,故渴望登此木,以腹置其穴中而冷之,背則可曝於日而取暖。然得遇此木是大難事,大海廣闊,龜甚小,且千年始得一出,海中浮木甚少,遇得浮木多不是栴檀,縱是遇得栴檀,能有木穴適容龜腹者更難,木穴過大龜身陷入,則背甲不能曝於日,則又由誰能拯之初此木穴耶?又如木穴過小,龜腹不得盡入,則遇波浪又將翻沉大海。縱是極不思議,栴檀浮木之穴,恰好適合,奈龜是一眼,浮木西流,偏看作東,極欲往乘之,愈游愈遠,東流看作往西,南北亦是如此云云。浮木睜眼看其流去,偏是近不得,如是無量無邊劫。一眼龜之乘浮木之穴,佛說其難如是,以此譬喻法華經之難值,縱使遇得,妙法題目之穴猶是難值,此事須銘記在心。(全集P1465) ﹝故事的譬喻﹞「大海」是譬喻生死之苦海,「龜」是我等眾生。「無手足」是喻我等之身不具善根。「腹熱」譬我等嗔恚之八熱地獄,「背甲寒」是譬貪欲之八寒地獄。「沉在千年之大海底」,喻我等沈沒在三惡道難以轉換宿命。「千年一度浮出」譬從三惡道歷無量劫,一度出生人間,猶難值正法之師出世。「其他松木、檜木之浮木易值,栴檀木難值」,此是喻一切經易值,法華經難值。「縱值栴檀,相稱之穴難值」,是喻縱值法華經,因執著於爾前權教的修行,而肝心之南無妙法蓮華經五字難唱也。「東見為西,北見為南之事」,是我等眾生貌似聰明有智慧,卻思勝為劣,劣為勝,見無得益之法以為有得益,指不合機之法云合機。藉此鼓勵佛法難聞,更勝於一眼龜之巧遇浮木。今既得生於難得之人界,見聞難值之佛教,倘今生默止(如果今生放棄了這個機會),又當於何世得離生死(又要在何世、何生才能脫離這生死的六道輪迴呢?),而證菩提耶?(而來證得無上的佛果成就佛界幸福人生?)(聖愚問答抄上)  .msgcontent .wsharing ul li { text-indent: 0; } 分享 Facebook Plurk YAHOO! .

ee1113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2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