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要知「行者」和「信者」是有差別的要知「行者」和「信者」是有差別的 要知「行者」和「信者」是有差別的,“行者”中已經包含了信,沒有“信”做基礎,何來“行”的原動力?但“信者”光只是信而已,或大略知道妙法不錯,聽說唱題很好,卻不肯付出菩薩般的行動力,因為自我設限(種種顧慮造成仍在小我中打轉)或貢高我慢的心(我執、主觀很強),所以跨不出實踐的步伐,自然也看不到自己的盲點,因此就體會不到功德滿滿、所願滿足那種歡喜的滋味了。 佛法是道理,我們付出了多少信力、行力就能呼喚出多少佛力、法力。有時候我們看別人,好像輕輕鬆鬆就有求必應,我們怎麼費了好大力氣,卻看不到我們所求的東西? 其實問題出在哪裡?在自己!御書有云:「遂乎不遂但依信心,全非日蓮之咎。水清則映月,風吹則樹搖。人之心如水,信弱如濁水,信純如清水。」我想起多年前,前輩曾經說過:每個人都覺得自己的擔子很重,別人的好像比較輕,這是錯覺,其實都是一樣重。想要如何減輕,或超越煩惱,就在我們如何“看待”這個“擔子”了,要坦然面對並拿出勇氣迎戰?還是以軟弱逃避的心,麻痺自己繼續沉淪,然後美其名為忍耐?這個結果是完全不同的喔! 挑戰的勇氣是來自於「希望」,「希望」能使弱者強,敗者勝,小者大,狹者寬,苦者悅。 在精神世界裡,希望好像是一盞燈,有希望就有光明,就有路可走,就能接受各種挫敗的挑戰。希望就是一種意義,心懷希望表示自己能主動負責,願意去解決困難,而不是等待問題的消失或不勞而獲。 為希望而前進的人是帶勁的,是快樂的,是積極而有創意的。同樣是在生活中前進,究竟選擇何種態度?我想會選擇有希望、有責任感和使命感的態度,因為那使我們的精神生活得到肯定,使我們活得振作而有意義。 學會一直在“精神復興”這一區塊作努力,就是深知ㄧ念來自於“心”的作用。「心」是「正中」的意思,是中心的「心」。自己的心中有什麼絕不動搖的根本信念?這是最重要的關鍵。如果心中有正確的信仰,就一定能獲得光榮與勝利的人生。 心雖看不見,但心的力量無限,不論處於什麼樣的煩惱、逆境,如果心總是脈動著挑戰的氣概,那麼心就擁有“幸福”的鑰匙。 首要我們要把自己的心門打開,不但要隨時保持彈性和空間,接受學習教導,更要誠懇、柔軟、無所求的去照顧關懷他人。信心不是跟別人比,是跟自己比。今天的自己一定要比昨天的自己長進一些。明日亦如是!還有要珍惜、把握每一次能夠成長的機會,學會活動是學會員學習的“權利”,不是“義務” 能夠幫助別人成為菩薩的人,才是真正的菩薩呀!我們在學會中勤於信行學,就是在為自己能成為一個菩薩作準備呀!這一念,這一個簡單的行動,就已儲備了無量的功德。 .msgcontent .wsharing ul li { text-indent: 0; } 分享 Facebook Plurk YAHOO!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ee11135 的頭像
    ee11135

    烤箱

    ee1113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